软文推广

扫一扫,联系编辑获得审核机会

联系客服

符合以下要求,获得报道机会

  • 1. 新公司求报道
  • 2. 好项目求报道
  • 3. 服务商求报道
  • 4. 新品上市爆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头条 > 创业故事 > 正文

TCL一生只做一件事,坚守实业,让中国制造成为全球领先!

 2018-11-03 12:12  来源:全民创业网  我来投稿

  “只要方向对,不要怕路远。”

  在带领TCL闯关这件事情上,李东生一直坚持做了近40年,而且乐此不疲。10月31日,TCL获得由CCTV-1《大国品牌》颁发的“改革开放40年40品牌”荣誉奖杯。

  TCL集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郭晔(左六)领取

  “改革开放40年40品牌”荣誉奖杯

  可以说,改革开放40年,在李东生身上投射出的是一个精准的“缩影” ,轮廓清晰且相得益彰。四个十年的时间,他顺应时代潮流,一步一个脚印,把惠州一家不知名的地方小企业打造为全球知名的TCL集团,也让TCL成为这段历史长河中改变中国经济与大众生活浓墨重彩的一笔。

  TCL集团董事长、CEO李东生

  回首来时路,李东生感慨万千。在近日央视播出的大国品牌纪录片《向伟大时代致敬》中,李东生表示,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下,TCL从仰人鼻息到同台竞技,见证了越来越强的中国制造实力。

    第一个十年:

   沐改革开放春风,创业大潮下的做“事”人  

  不投机取巧,不拘泥眼前利益,脚踏实地专注事业,这是李东生最初踏入创业领域成为一个“做事”企业家的立身之本。

  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20年的时候,李东生参加了一次同学聚会。在聚会上,当年一同踏入学校无线电专业并成为同班同学的三个小伙子又一次碰面了。彼时,他们的组合已经被人叫做“家电产业三剑客” ——李东生的TCL、陈伟荣的康佳、黄宏生的创维三大品牌几乎占据了中国彩电业的半壁江山,而他们这个班也常被津津乐道为华南理工的“超级班级”。

  当然,他们的“超级”也绝对离不开“时势”的成全,而改革开放就是促使其发酵的“引子”。

  1977年,对于李东生来说是改变命运的一年。这一年全国高考制度恢复,他和很多幸运的年轻人一样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大学生。4年大学生活很快过去,那时中国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推进,李东生回到家乡广东惠州参与了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的创立,成为公司的第43名员工。从此,李东生的命运便与这家企业绑在了一起。

  1981年,TTK合资企业成立,它就是TCL的前身

  其实,这个选择的背后,李东生是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公务员“铁饭碗”,转而进入这个刚刚投产的“小作坊”。而正是这种天生的勇于挑战、不甘平庸的做“事”风格,奠定了李东生作为一名实业家的性格底色。

  懂得取舍,不拘泥于蝇头微利,时代回报他的就会是无限惊喜和无限机遇。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正式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开放政策。

  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加上敏锐的眼光,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和创业者应运而生,他们被称为“84派” 。就此开始,中国创客走上了历史舞台,李东生也成为这其中最早的一批弄潮儿。

  受益于此,作为中国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的TTK公司迎来发展机遇,逐渐发展壮大。

  “那时候胆大,敢于尝试,就能有很多机会,可以说不管做什么东西,只要你把东西做好,就能赚钱。”

  当时,国内的录音机迅速普及,特别是广东。但面对“短缺经济大潮”,磁带成了一票难求的“稀罕物”,李东生瞅准时机顺势而上,带领TTK凭借磁带生产成功赚到了第一桶金。

  之后,在惠州用的电话机还是摇把子电话的时候,李东生又先人一步,一下子跳到做程控电话机,当时还开发出国内首款无源的延伸电话,这个产品技术的创新使得TCL在电话机产业迅速取得非常好的业绩。

  1985年,TTK公司决定更改商标为“TCL”,凭借程控电话机打开通讯终端市场之后,业务又拓展至电视、手机、冰箱、洗衣机、空调、小家电、液晶面板等领域。那几年,公司进入了迅速发展、积累原始资本的最佳状态。

  短短几年,李东生也凭借自己的本事从技术员起步,相继做到车间主任、生产部长,一直到36岁那年,升任为TCL电子集团公司总经理。

  可以说,TCL集团的发展史,有着中国改革开放最深刻的时代烙印。

  “能有这个成功,我们感谢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创造的机会是我们这一代人能成功的基础。”

   第二个十年:

   市场经济拉开,开创体制改革先河的做“市”人  

  紧跟宏观经济走势,借助政府规则指引,不束手束脚,敢于迎接市场挑战,由内而外进行体制改革,这是李东生超前的“做市”理念。

  1992年,改革开放再提速。柳传志、王石、张瑞敏、鲁冠球、任正非等一大批有志青年在那个时间点纷纷下海,创业激情在整个中国遍地开花。

  这时的TCL也没有停下脚步,怀着做“市”的坚定理念,已经完成早期资本积累的TCL加速进入发展阶段,抓住国家宏观经济扩张的历史机遇,打响了品牌第一战——TCL王牌大彩电。随后从彩电到电脑,再到手机,TCL的产业领域得到不断扩展。

  1997年,惠州基地第一台彩电生产成功

  企业发展绕不开内部变革。为了让组织和文化获得新生,1997年开始,TCL顺应时代潮流率先迈出了体制改革的一步。

  当时惠州市政府首先看到了问题所在,时任惠州市市长李鸿忠提出,TCL业绩不错,但企业如果想进一步发展,就要解决体制问题。

  1997年,TCL开始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当时的李东生认为体制改革也为大势所趋,于是一应而起,根据当时政府相关体制改革的规则,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在规则框架范围内设计了体制改革方案。方案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即用5年授权经营的模式,政府作为大股东,将经营权全部放手给企业,不动存量动增量。在增量里的分配坚持起点高,10%的净资产增益率全部归政府,10%以上就按照比例分配,让政府拿大头个人拿小头,直到企业的体制发生根本的变化。

  同时,为了能够尽早启动改革,李东生个人还拿出了50万元作为履约保证金。当时的李东生只是拿工资的“打工仔”,为了筹到这50万,他毅然抵押了父母的房产。

  这种改制方案不同于当时其他企业拿“红股”的模式,李东生选择的是通过增量来获得实实在在的股份。也就是说,企业把从政府得到的一部分奖励转成公司的股份,其中涉及的购股行为,税务总局还为TCL改制专门出了税收标准,允许其递延交税,这样也在政策上帮助TCL顺利实现改制。

  但是,另一方面,这个方案对企业的发展要求非常高,要实现也绝非易事。体制改革要成功,其前提就是企业必须高速实现效能。幸运的是,“自助者天助”,当时选取的改制时间点恰好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脱离那个时期,体制改革很难再达到当时的效果。

  数字显示,TCL当年的销售额为30多亿,年缴税收1亿多元;5年后,销售额已经猛增至150多亿,一年税收就有15亿至16亿,是超过5倍、10倍的增长,那种“盛况”是之后的企业很难复制的。

  那时的李东生已经清楚看到了体制改革的深远意义,当时的方案就具有超前性。而正是李东生这种坚持以市场思维做企业,甚至不惜暂时放手产权的魄力,才成就了日后的TCL。

  为了支持TCL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之后,惠州市政府还为TCL引入东芝、飞利浦等战略投资者。2004年,TCL从公开市场竞争里拼杀出来,实现整体上市,又吸收了大量社会资本,才形成现在的非公有企业结构。可以说,当时中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有诸多案例,但TCL是最阳光、最成功的一个样本。而李东生也因此成为同期企业家中成功的做“市”人。

    第三个十年:

   全球化风潮刮起,并购中重生的做“是”人  

  失败中不气馁,反思中找出路,不随大流,坚持做正确的选择。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李东生愈挫愈勇,并坚定了以技术取胜、以创新为企业“固根定魂”的“做是”态度。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向世界打开大门。中国企业从国内业务向全球业务转型,从来料加工到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品牌。

  TCL在这场全球化风潮中也走在了最前端。但勇立潮头的人免不了也会摔跟头,这一次让他们差点折翼的就是致命的“技术硬伤”。

  2004年TCL连续收购了汤姆逊的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外界将这两次的商业举措形容为“蛇吞象”式的并购。但是,这两起轰动全球的跨国并购,导致TCL连续两年出现亏损,一度陷入困境。

  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时,它拥有的显像管技术专利是全球最多的,但让人措手不及的是,并购后没多久,彩电很快从显像管转到LCD。这让本以为可以靠并购赢得技术而攀上新台阶的李东生一下子傻眼了,旧的技术派不上用场,新的技术又还没掌握,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2004年,TCL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签约仪式

  “2005至2006年的时候,差不多有大半年,我是靠安眠药才能睡得着的。”

  回想当年的惊心动魄,李东生或许早已波澜不惊。但那次痛苦的经历让他看到了市场正由需求期向技术期转化,也更坚定了李东生做“是”的视野与格局——即能够抵御短期诱惑,保持长久的战略定力,一生只做坚守实业这一件事,将制造聚焦在技术才是王道。

  找到了问题所在,才会学着以平常心去面对:这一仗输了不要紧,下一仗再赢回来。于是有了著名的“鹰的重生”。

  2006年,李东生忍痛关闭了法国工厂,同时停止了电脑新业务的探索,决定“收缩防线,专注家电产品”。这也为后期华星光电的诞生埋下伏笔,奠定了TCL完成产业链垂直整合的信念。

  一个成功的企业,绝不是看其在顺境时的优异表现,而是看其在逆境时如何修炼内功。

  不过对于TCL“国际并购失败”的这一役,李东生至今没有后悔,“没跨国并购,就没有后来全球化的TCL,只是代价大、困难大,但我们活下来了,建立了全球化的能力。”

    第四个十年:

   全面深化改革,技术创新引领中国智造全球大“势”  

  当智能化和技术创新成为新时代的关键词,李东生再次凭借超前的眼光,聚焦智能化生产,“从制造到智造,从巨大到强大”,带领TCL开启全球发力的做“大势”模式。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主线,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

  正是这一年,为了促进技术成为企业发展之本,TCL子公司华星光电项目正式启动,而且在启动伊始就搭建了一个国际化团队,在中国台湾、韩国引进有产业经验的人才,同时在国内招聘工程师,从零起步,助力中国破解“缺芯少屏”产业困局,这也标志着TCL在科技创新方面进入新的纪元。

  华星光电工厂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华星光电已跻身全球面板业前5强,打破了国外面板的垄断,去年国内电视面板的自给率已达80%。此外,2017年美国专利授权榜显示,华星光电在美国已获专利708件,同比增长45%,连续三年位居中国企业前三名。

  同时,依托上游产业链优势,TCL迅速扩大海外市场份额。2017年TCL进入Best Buy店面渠道,完成了对美国Best Buy、Walmart、Costco、Target、Amazon和Sam’s Club六大渠道的全面覆盖,销量突破400万台!目前,TCL已连续四年营收破千亿,最新披露的TCL2018第三季度财报显示,2018年1-9月TCL集团实现营收822.4亿元,海外业务收入占比 48.7%;TCL电视海外市场销量 1353.8 万台,同比增长34.5%,全球排名第三位。同时,TCL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销售机构,业务遍及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在全球产业链、海外渠道和品牌方面的基础优势,也成为它在今日贸易争端情况下依然能够逆势增长的主要原因。

  2018年,改革开放走进40周年的重要节点。

  面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转型的叠加期,李东生带领TCL确定了未来战略布局的三个重点方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新型显示技术和材料、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 。通过智能化产品及技术创新,引领中国制造向着中国智造的目标加速转型。

  为了拥抱新技术,TCL自去年开始已投入47亿元资金主攻研发,还相继在波兰、武汉设立了研发中心,聚焦人工智能的前沿基础技术研发和应用;在新型显示技术领域,TCL不断深化布局下一代显示技术,屡屡攻克关键技术,带动国内新型显示产业的升级,赶超国际先进水平,TCL旗下聚华公司牵头组建的“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已于去年获工信部批准,成为目前仅有的五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在智能制造领域,TCL将运用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提升核心工业能力……截至2018年6月,TCL集团已累计申请中国专利33220件,美国专利7839件,PCT专利9030件。

  在技术上做“加法”的同时,李东生也在业务范围做“减法”。“如果企业业务张得太开,最终竞争力很难有优势,这是我们观念的改变。面对全球竞争,TCL的战略更加清晰,就是聚焦。去年初,我们重组、剥离了30多家企业。这令我们去年整体销售收入增长不大,但每个主业的竞争力在提高。”

  一套“市场+技术+业务”的组合拳打下来,TCL未来的蓝图清晰可见。 可以看出,李东生正是凭借对于全球“大势”和“大事”的准确判断,才能在环境、时势不断变化的新时代,让TCL始终“行稳致远”。

  李东生一路带领TCL过关斩将走向全球化的过程,其实也为许多中国品牌走向海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大国崛起呼唤大国品牌,改革开放进入新的拐点。

  回顾37年的创业路,李东生认为中国的竞争力是建立在实业基础上的,这个阶段,打的都是硬仗。作为“84派”代表企业家,金钱早已不是他追求的目标,作为中国实业的代表人物,李东生有着与民同命、与国同运的信念,更自觉将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责任负之肩头。

  曾经,李东生的目标是让TCL成为一家“明天的世界级企业”,如今,TCL正在全球化的路上大步向前、风头正劲。

  “志之所趋不可阻,穷山距海不能限”,李东生在《向伟大时代致敬》纪录片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悟。TCL近40年伴随改革开放顺势而起的发展历程,是中国企业投身经济发展浪潮、引领时代进步的一本最佳教科书,而在李东生身上,他也用一种脚踏实地坚持创新的姿态,筑起了中国企业家精神的脊梁。未来,在脚下,未来,也在眼前。

扫一扫关注全民创业网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全民创业网公众号

责任编辑:创业飞飞

创业项目推荐

相关文章

扫一扫关注最新创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