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文推广

扫一扫,联系编辑获得审核机会

联系客服

符合以下要求,获得报道机会

  • 1. 新公司求报道
  • 2. 好项目求报道
  • 3. 服务商求报道
  • 4. 新品上市爆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头条 > 创业故事 > 正文

创业三年修出十亿估值!修手机也能做成大生意

 2018-11-01 12:13  来源:全民创业网  我来投稿

  文|朱晓培

  2011年之前,王源在一家外企上班,公司里同事们去国外出差,最喜欢带iPhone回来。但是,iPhone坏了没人会修,他们就找负责IT的王源帮他们看看。那个时候,智能手机刚刚起步,国内会修的人不多,王源喜欢研究,一来二去的,成了国内最早会修智能手机的一批人。2011年,他辞掉工作,在杭州电脑城开了一个手机维修店,一干就是5年,开出了5家属于自己的店铺。

  在那些年里,中国的智能手机行业出货量一直在高速增长,快速地从两亿台变成五亿台,市场规模从几千亿一下子拉到万亿级。在这个繁荣的市场背后,国内并没有出现一个服务品牌。相反,智能手机的维修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同时,服务环境上却变成了劣币驱逐良币,坑人、偷换部件的事情经常发生。王源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门槛过低,线下的服务不能标准化。

  “任何一个行业,一旦到了白热化、到了市场环境最复杂的时候,就意味着一定会有最大的机会产生。我们无非是去寻找这个机会在哪里。”2014年的时候,王源隐约感觉到了机会的存在,但是抓耳挠腮,还是没有想到机会在哪里,陷入焦虑的他甚至跑到了乌镇边上的香海禅寺闭关了几天。

  几乎同时,中国的O2O市场快速膨胀,从美甲美容,到洗衣洗车,上门服务几乎触及到了所有人们能想象到的地方,理所应当的,王源做了上门修手机业务,闪修侠。当时的O2O市场一片火热,但凡人们想得出来的服务都有机构在投,不过闪修侠却没有进入到大机构的视线,毕竟,上门修手机这件事儿,看起来既不能形成垄断,又太难以标准化复制了。

  3年多过去后,红火一时的上门服务早已经哀鸿遍野,即使是活下来的公司也都进入到了蛰伏期,不再轻言万亿市场。而闪修侠不但熬过了2016年的资本寒冬,还在资本市场起伏不定的2018年内9月拿到了B+轮,8000万元,估值达到了10亿元。

 

  一个看起来没有门槛的修手机业务,是如何能做到10亿元的市场规模,并熬过一次又一次的资本寒冬的呢?

  修手机也可以做成大生意

 

  商业与生活:辞职去修手机,这个决定对你来说困难吗?

  王源: 辞职也算是一个很大的决定吧,当时的工作也不错,也比较体面,你突然说自己要修手机了,落差还是比较大的。

  商业与生活:什么时候认识到修手机也可以做成一个大生意的?

  王源: 我做了三四年,开了5家店后,就发现开店这个事情没法复制下去了。

  把线下店做成非常大的规模,是需要非常多的武装力量的,包括连锁管理层,标准化复制等。但线下修手机属于非标品,每个店的服务水平与店长的个人能力又有很大的关系,当什么事情都涉及到人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标准化复制了。而且,用户对修手机这件事的认知,一般是认一个人或者一个店,很少是认一个品牌的。

  当时,中国的智能手机行业出货量在高速增长,市场规模一下子到了万亿级别。我们能看到这里面会有大的机会,但是具体的机会在哪里我还不知道,一边去翻阅国内外的资料,一边去找变化的机会。

  大概2014年10月,我一度陷入到了一个封闭的状态,还去香海禅寺搞禅修。因为在寺院里面,有三天手机是要上交的,上交前我就发了条朋友圈。结果等禅修结束,发现那条朋友圈没有发出去,别人都以为我失联了。特别是做生意的,问我是不是跑路了?

 

  商业与生活:感觉到了要变化,但是不知道怎么变?

 

  王源: 对。感觉到前一段路程到了该变化的时候,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变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就挺着急的。我们也很清楚,房租、人力、获客成本的增长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信息透明又让价格越来越透明,利润将会被无限拉低。一旦到了那个临界点,就完蛋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吧,中国的O2O特别的火,流行上门服务。我一想,上门服务可能挺好的。然后,通过蛛丝马迹发现美国有一家公司iCracked专门做手机上门维修的。闪修侠的雏形就这么出来了。

  坦白讲,我们运气不错,赶上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大爆发。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事情,智能手机引爆移动互联网行业,反过来移动互联网又推动了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

  当我正式去思考闪修侠规模能做多大的时候,会发现中国几乎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那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中国人大多数都有智能手机,但这个行业过去基本没有任何质的变化。这个行业太需要变化,我们也需要变化。

  在杭州百脑汇开了四年公司,百脑汇每天都有大量人去投诉,但我们没有接到一个投诉。这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创办闪修侠的时候,给自己立了一个很高的Flag,就是要推动和改革中国修手机行业的发展。当然了,现在我们的Flag立的更高了,整个3C行业的服务都要去改变掉,这是相通的。

 

  商业与生活:闪修侠和传统的修手机门店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王源: 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其实我们并不清楚怎么做,模式并不清晰,但我们很清楚这是一个有别于传统的服务。

  我们当时最直接的感受是,以前的服务是功能性的:你需要修手机,我给你提供技术,修好了,问题就解决了。做闪修侠后,我认为不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让用户体验到非常舒服。服务一定是要有温度的,这对手艺人的要求就非常高。

  筛选人的时候,我们提出一个理念:作为工程师也好,手艺人也好,能把手机修好,那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是你的敲门砖。在这个基础之上,你需要有“职素能力”,包括执行能力,沟通能力,这些能力是很重要的,远远大于技术。

  技术是一个标品,它可以通过考核和认证相对于标准化的,但服务理念就是很虚的了。我们在服务上追求两个过程,第一过程叫“千人一面”,一千个客户体验到闪修侠的流程是一样的。今天是第二个过程,叫“千人千面”,在保证统一标准流程的基础上,让他感受到我们的品质,在服务上做到不一样,做到有温度。

  人解决了之后,再解决的就是用户的问题,是一个挺有趣的,不断探索的过程。在如何把用户搞过来这件问题上,我们也走过弯路,应该是目前闪修侠走过的最大弯路。

 

  口碑的力量

  商业与生活:这个最大的弯路是什么样的?

 

  王源: 一开始我们去做这件事情,会陷入O2O思维。因为我也是O2O项目,上门服务,不可避免的就陷入了O2O的惯性思维里,包括补贴、做活动。

  比如,在渠道上,我们搞过地推,一天贴了两千张手机膜。我们把杭州互联网公司全贴了个遍,导致了杭州互联网公司的人一度认为,闪修侠是个贴膜公司。我们还去了学校,2015年的夏天,杭州三四十所高校全去了,也是一天一两千张膜,膜贴出去之后一度被电信公司当做优秀的校企合作案例,引入到各省的优秀案例里面。也买了很多KOL的流量,因为认为开车的人是目标用户,还去电台打广告。结果就是招黑:修手机的公司,去电台打广告,这群人脑子肯定有问题。最终的结果就是有了几十万的粉丝,这是唯一剩下的东西。但推一次微信取关一万人,推一次微信取关两万人,一个月两个月过去,噼里啪啦的微信就剩下几万粉丝了。我们是真心痛,当时一个粉大约十块钱。我们们当时还是一个很小的成本,三四百万基本都花在市场上去了。

  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无比让人心痛,但又很自我否定的过程,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渠道给你带来了正式的单量的增长。在花了几百万之后,我们从每天五单变成了每天十五单,这是很痛苦的事情。

 

  商业与生活:怎样走出来的?

 

  王源: 2015年10月,公司已经到五六十个人了,业务还没有多少,但推广线配置的非常齐全,什么样的推广都能给找到。一方面,我们资金流已经见底了,另一方面,这些东西你打了一圈之后,确实没有什么效果。

  首先是自我否定,认为这个世界上这个业务根本不可能做得成。再接着理智下来,就想要再拉一下,再试一试。那种煎熬,那种很有趣的思想斗争会让你每天过得很痛苦。当然,最痛苦的还不是这个时候,最痛苦的是2015年底、2016年年初,工资都发不出来了,大年初一就有打电话找我要账的。

  冷静下来,仔细分析我们的渠道,发现只有一个渠道没错,就是那些已经修过手机的用户,他不断的再介绍新的人进来,这是口碑的力量。我们的策略就开始改变了,把所有的外围团队全部砍掉了,做市场,做投放,做推广的全砍掉了,静下心来专心做服务。

  这个时候,我们也画了增长模型,看用户推广、用户口碑增长的速度是否撑得起公司业务增长的速度。如果用户口碑的增长每月只增长十单,十个月一百单,而十个月之后,公司早就倒闭了,那也不行。模型做完后,我们认为,把流程服务做好,是可以让用户的增长撑起公司的增长的。之前,我们在定义闪修侠这家企业的时候,是以服务为基础的,但是经历了这一次后,就把服务作为生命线。服务成为了闪修侠持续增长的动力,时至今日也是。

  我们的团队大约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梳理流程制度、供应链、服务标准、专业技术服、务体验。那个春节,我们真的是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是现实的残酷,发不出工资,员工又要过年回家。另一方面,你又看到了希望,那些你真正做好了服务的人,真的源源不断地给你带来新的订单。最痛苦的是你没有钱买材料去给他做,我一个朋友因为很信任我,春节之前给下的单子,到了3月20日手机还没修好。他就问我,“你们定个货真的要三个月嘛?”

  在那种状态里边,是又想死又想活,需要把一分钱扣成五分钱去花。但这培养了闪修侠很好的两个品质。第一个就是把服务当做是生命线品质,第二个是让我们不断的清醒的务实的去思考问题。熬到三四月的时候,我们的现金流开始回正了。2016年5月份,第二笔融资就到账了。其实,2015年下半年的时候,O2O行业就很难能拿到融资了,我们真的是在O2O行业的寒冬里,很艰难的拿到了一笔不容易的融资。

 

  商业与生活:你什么时候发现业务跑起来了?

 

  王源: 之前都是在打水漂,因为你要把水浪掀起来。修手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偶发且低频的事件。所有的人都是我的潜在用户,但眼下可能又没有一个人是真的用户。

  你是我的潜在用户,但不确定什么时候是我的用户。我也不可能一年前把你圈进来,等一年后你手机坏了让你下载,不现实,我们不是一个养成类的公司。所以需要把漏斗放得无限大,让无数的人知道我们,等刚好手机坏的时候选择我们。这个漏斗还得支撑每天持续的增长,能让我们活下来。

  所以,一开始去做市场的思路是没错的,关键是选的方法。我们今天也不能讲那些方法就是完全错的,你不尝试的话也不知道结果。等到2016年春节,我们把所有的投放都停了下来,发现订单还在继续增长。虽然不是一个爆发式的增长,但每天都在增长,是一个线性的增长。那个时候,虽然没钱买物料、发工资,但是看数据就很兴奋,证明你走的路是对的。

  时至今日,我们也不会有一个阶段性的爆发增长,它一直是一个持续的线性的增长。过去三十多个月,我们每个月复合的增长都是超过10%的。但是从来没有一个月的增长是超过50%的。今天,口碑还是闪修侠核心的强劲的引擎,因为已经服务了几百万的用户,这就意味着有几百万的人每天在帮你做宣传,这就是一个核心的增长引擎。

 

  商业与生活:到B轮的时候,O2O业务已经很少拿到钱了,你们怎么能拿到的?

 

  王源: 2017年11月那一轮是修手机修出来的。坦白来说,当时并没有融资的计划,我们在5月份刚拿了一轮,是行业上游的一家公司叫回收宝,他们的方向很明确,需要一个入口,一家上门维修的,而闪修侠是在行业里做的最好的。所以,我们并没有打算拿融资的时候为什么又推了这一轮呢?经纬的合伙人肖敏说的,有一天他手机坏了同事就给他推荐了闪修侠,修的时候他感觉挺好,就问了一下同事,结果整个办公室一半的人都用过闪修侠。他就觉得这个公司挺有趣的。我记得是7月份,他们给我打的电话说聊一聊,我拖到了8月份才去北京,大家一聊,就感觉挺好的。

  这是挺好一个生意,不像其他O2O那么烧钱。我们那时候数据也还不错,一个月得有一千多万的收入。两年多的公司。一个月三万单吧,我们一单是三四百块钱,保持扩张性的亏损,但是这个亏损是可控的。

  保持克制

 

  商业与生活:你们现在有多少员工?你们怎么样招聘手艺人?

 

  王源: 如果手艺人不算的话,30个城市有300多人,但是如果算手艺人的话,大概有一千多人。

  人员其实挺有趣的。早期我们选人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后期我们发现社会招聘很难满足每个月几十人,一百多人的增长需求。这其实是一个挺坎坷的过程,我们把中国手机维修培训学校全找了一遍,发现没有一家培训学校可以满足我们对工程师的需求。所以我们就挑选了一些我们认为能够在理念上达成一致,他们也想发展这个方向的学校,我们给他们出定制的课程,和最新的用户需求,像一个定制班这样的方式,定期的给闪修侠提供人才。闪修侠70~80%的工程师都是这样来的。

 

  商业与生活:闪修侠现在进入了30个城市,规模看起来不是很大?考虑继续扩大规模吗?

 

  王源: 我们现在30个城市基本都在一二线。如果继续再往下沉,我们就要思考用户真的需要上门服务吗?北京近一点的河北廊坊,或者浙江边上的湖州,他们是否真的需要上门服务,这些都是要打问号的。

  资源集中是这个行业的特点。可能这30座城市已经占了70%的市场,剩下的是下沉式的市场,当然我们不能小瞧这些下沉式的市场。但它一定是一个过程,比如你在云南的香格里拉,可能开线下店的方式比上门服务更合适。

  今天,我们在北京可能只占了市场2%的份额,跟我们竞争的并不是同行业,而是线下。我们要做的还是把用户习惯培养出来,把线下的改造过来。

  对闪修侠来说,其实是一个克制的过程。我们的启动成本很轻,一个城市可能十万二十万投下去就开了,但它会造成一个假象,好像你可以很轻松的复制二三十个城市。坦白说,那些年拿到融资的公司不下一百家。我们2015年就开了5个城市,但我们在探索模型的时候,竞争对手已经开了15个城市了。第二年我们才开了十个城市,他们已经二三十个城市了。等到第三年我们开到二十个城市时,他们只剩下五个城市了。因为他发现自己搞不定,管理是问题,业务也是问题。我们在探索的时候,那么多公司在异地扩张,大多数都死在了上面。今天我们可以讲,全中国只所有上门维修有闪修侠在坚持自营,为什么?因为到今天为止他们还有没有掌握复制的方法。

 

  商业与生活:你们复制的秘诀是什么?

 

  王源: 我们可以做到一个城市半年到八个月就自负盈亏,并且在开这个城市的时候,除了第一个月我们去支援的人,第二月开始就全部用当地招募的人。这不是靠人为,完全是靠体系去做这件事情,是一套科学、并且是可复制的一种方式,对人、对事、对业务、对管理、对各个模块进行结构性的梳理之后一套标准化的策略和打法。

  O2O里很重要的一点不是在线上,是在线下。大家以前可能会比较在意线上,但是现在大家都讲线下。线上往线下走的时候,其实是很难逾越这道坎的,很多公司就是卡在了这里。补贴的时候还行,没了补贴就完蛋了。

  你可以看到,国内的上门修手机行业,只有闪修侠还在坚持自营,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是加盟。这一方面让我们很悲观,这群人都在想的是怎么样把这个饼画大。但我又很乐观,我们很开心的是两三年之后,这个天下就是我们的了。因为加盟这件事情,我真的没有见到,做服务做加盟的还能把服务做的好的。

 

  商业与生活:还是有一些大的投资机构对这个模式有质疑。

 

  王源: 我认为,他们(投资机构)陷入到了一个聪明的牛角尖。他会认为,这在未来依然是一个很分散的生意,依然会被线下稀释掉的。他们也有自己的一系列的推演逻辑来证明自己是对的,比如认为线下店的门槛太低了,不能做到垄断性的整合,线下店一定会存在,存在就是稀释你的市场份额。但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想明白这个业务的逻辑的。

扫一扫关注全民创业网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全民创业网公众号

责任编辑:创业飞飞

创业项目推荐

相关文章

扫一扫关注最新创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