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文推广

扫一扫,联系编辑获得审核机会

联系客服

符合以下要求,获得报道机会

  • 1. 新公司求报道
  • 2. 好项目求报道
  • 3. 服务商求报道
  • 4. 新品上市爆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开始创业 > 工作生活 > 正文

立德树人何以实现提出“立德树人“的背景是什么

 2023-04-15 19:51  来源:互联网  我来投稿

  立德树人的理解和感悟

  “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根本问题,我们国家正在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

  立德树人是2014年度基础教育热词之一,百度搜索相关结果2630万个。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在某种程度上讲,立德树人是对“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一种积极回应。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正确认识和理解“立德树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更为关键。

  一是关于“立德树人”的出处。

  “立德树人”从字面上可以这样理解,即为:立德和树人。何谓“立德”?意思为树立德业。《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立德”居于人生三不朽之首。

  何谓“树人“?意思是培养人才。《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青少年学生时代,是逐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非常重要。

  二是提出“立德树人“的背景。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人生的“三不朽”;无论是“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还是“做事先做人”;这些都首先强调的是“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察德修身。

  立德树人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主要是伦理道德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一就是“仁”;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一就是“仁爱”;用三个字来概括一一就是“泛爱众”;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一就是“仁者爱人”; 用五个字来概括一一就是“仁义礼智信”。

  现在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有着特定的内涵和时代的意义,这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文化的归属感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以及对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两个百年“(第一个百年目标在是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百年目标在是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极大的奠基作用。

  教育是社会进步与变革的基石。谁赢得了教育,谁就赢得了未来。因此,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功能。去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是进一步对这个问题的深化。

  这个文件的出台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需要。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当前,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育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改革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尚未形成育人合力。三是迎接未来挑战的需要。信息网络、多元文化使得学生的成长环境更为复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很大影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三是“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的问题。

  立德树人内涵非常丰富。立德树人要“立什么德”?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爱祖国、爱劳动、爱学习的“三爱”教育以及人文、审美素养的培养等等。

  立德树人要“树什么人”?根据新时期的特点,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同时,突出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力求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这样的表述是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细化,且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内涵。

  四是深化课程改革作为切入点的问题。

  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关键,牵动着学校教育的全面改革。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抓住了课改,就抓住了育人工作的“牛鼻子”。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课改,扫清人才培养的重大体制、机制障碍,才能真正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五是正确理解“立德树人”的问题。

  第一,要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在根本含义上是高度一致的,但现阶段如此强调,是因为立德树人在新时期有其特定的内涵与要求。当前,要抓好两个教育: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要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第二,把握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我们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什么?《规划纲要》提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是国家在教育价值观层面上一次最为明确的宣示。

  第三,要聚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改革说到底还只是一个手段,我们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问题。而最终检验课程改革是否有成效,还要看我们是否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

  第四,坚持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在“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价值观引领下,我们要坚持高学业水平的同时,加入特色、多样、选择和适合这样一些理念,这些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质量观。

  立德树人何以必然

  立德树人是必然之选。《资治通鉴·周纪一》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立德”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彰显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价值追求,其中以“立德”为首。众所周知,“立”是树立的意思,“德”是德行、道德,“立德”就是将“德”深入人心、根植人心的过程,促使人成为有道德有德行的人。“树人”一词可追溯于《管子·权修》中记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人”是有意识地塑造人才、打造人才的过程,“树人”力争将自然属性一致的人逐渐培养成具有不同知识体系、专业技能、能够满足不同领域需求且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养的个性化人才。立德树人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立德”是“树人”的先决条件,“树人”是“立德”的价值旨归,人才培养的辩证统一决定了离开“立德”谈“树人”只能偏离方向,离开“树人”谈“立德”只能流于形式。育人是育才的前提,立德是育人的根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育人育才的关键之举。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之选,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之选。

  立德树人何以必须

  立德树人是必须之策。立德树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立德树人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和使命召唤。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国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着眼于新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复兴梦想。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一政治站位和发展高度,需要我们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不断培养出拥有强大精神力量、坚定民族品格的时代新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

  立德树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立德树人关乎教育强国的实现,是新时代走向“强起来”的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基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百年大计的德政工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扣扣子”比喻青年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立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立德树人与素质教育一脉相承,加强德育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科学导向。

  立德树人立足人本、着眼全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旨相契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人的全部特征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全面发展的人是具备适应社会各种需求能力和素质的“全人”。立德树人不仅有助于人们尽早确立正确的自我实现方向、避免走弯路,更为人最终成为一个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提供了最大可能。面临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一些青年出现了价值缺失和信仰错位的问题,立德树人有利于青年提升道德自律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补足精神上的“钙”,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立德树人何以可行

  立德树人是可行之法,关键在于:

  以理想信念铸魂。人因德而立,德因魂而高。教育是塑造灵魂的伟大事业,立德树人的根本在于铸魂。青年是最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群体,筑牢他们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之魂,坚定理想信念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新时代铸魂育人工程的关键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加强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育,引导青年将个人幸福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相联系,个人理想与国家人民的共同理想相统一,强化重任在肩的责任意识。

  以教育引导固本。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体系,注重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在教育内容上,向青年传授理想信念的坚定之道、认识世界的正确之道、改变世界的科学之道,以知、意、行的辩证统一作为以德育人的核心内容。传道亦要有术,在教育方式上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现代化特征,将传统模式与现代手段相结合,通过网络直播、翻转课堂等新型授课方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为德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的教育体系,多方发力引导青年成为胸怀鸿鹄之志、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

  以实践养成奠基。实践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和桥梁,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知行统一。要以道德实践作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沃土,将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渗透德育实践全过程,通过健康向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青年高尚的道德情感,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在实践中优化环境导向,使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优良品德的影响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让青年在生活环境中逐渐实现对个人德行的自觉自省自悟。

  以制度机制保障。要使立德树人成为教育者的自觉担当,成为一种教育常态,需要以体制机制提供保障。一方面要自觉摒弃“唯分数”“唯论文”的评价标准,破除影响立德树人实现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引导教育回归到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上来。另一方面,向师性是教育活动的特殊表征,为了保证以德施教,应深化对师德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教师作为践行立德树人的主导,要对“立何德”“育何人”“如何育”等基本问题有明确的认知和强烈的认同,并始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以其言行教化、感化和育化学生,率先垂范,以身践行“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31日 11版)

扫一扫关注全民创业网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全民创业网公众号

责任编辑:创业飞飞

创业项目推荐

相关文章

扫一扫关注最新创业资讯